大斑块状副银屑病毛细血管 大斑块型副银屑病
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注意事项
1、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注意事项需严格遵循。不宜长期使用,应与其它外用药物结合,采用交替或顺序疗法以提高治疗效率。至今,未有关于本品各成分致突变和致癌的评估报告。使用时应注意远离眼部区域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在用药期间不宜受孕。建议哺乳期暂停使用,以避免婴儿经口摄入软膏,影响婴儿健康。
2、在使用过程中,避免将药物应用于面部、腋部及腹股沟等皮肤折皱部位,即便短期使用也可能引起皮肤萎缩、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。若使用药物同时伴有皮肤感染,需同时使用抗感染药物。若感染症状未及时改善,应停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直至感染得到控制。丙酸氯倍他索乳膏不可用于眼部。
3、使用丙酸氯倍他索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首先,对于大面积或长期局部外用,应严格控制。因为大面积使用超过两周可能导致全身性吸收,从而可能抑制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轴,引发不良后果。其次,面部、腋下、腹股沟等皮肤敏感区域不建议使用,即使短期使用也可能引起皮肤萎缩等副作用,因此应避免在这些部位使用。
4、如发现PHA轴抑制,应停药、减少用药次数或改用低效类固醇。在停药后,PHA轴功能一般能够立即和完全恢复,在少数情况下可出现撤药体征和/或症状,需要补充皮质类固醇。儿科患者局部给药的吸收量较大,因此更易于出现全身毒性。如出现刺激表现,应停药并给予适当治疗。
5、外用时,本品能通过完整皮肤吸收,其代谢过程与口服糖皮质激素相似,主要在肝脏进行,随后通过肾脏排出。推荐每日1-2次,薄薄一层均匀涂抹于患处,但需注意避免在手掌、足跖及角化肥厚的皮损处封包治疗,一周用量不超过50g。
恩肤霜注意事项
1、在使用恩肤霜时,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需谨慎,因为她们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。孕妇应避免长期、大面积或大量使用。对于婴儿和儿童,由于可能存在未知的潜在风险,应避免使用。最后,对于对本药或基质成分过敏,以及对其他皮质类固醇过敏的患者,必须严格禁止使用恩肤霜。
2、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注意事项 丙酸氯倍他索乳膏(恩肤霜)大面积使用不能超过2周;治疗顽固、斑块状银屑病,若用药面积仅占体表的5%~10%,可以连续应用4周。丙酸氯倍他索乳膏(恩肤霜)每周用量均不能超过50g。
3、注意事项 本品不宜用于面部、腋窝、腹股沟处;孕妇及儿童慎用。剂型和规格 霜剂:10克/支 用法 外涂 每日2-3次涂擦患处。药理作用 本品为激素类药。
蕈样肉芽肿/蕈样霉菌病的诊断与治疗
1、治疗蕈样肉芽肿的方法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分期、年龄和整体健康状况。对于早期和斑块期,通常采用局部治疗方法,例如局部应用化疗药物氮芥或光疗,如PUVA或窄波UVB。如果局部治疗和光化学疗法无效,可能需要采用电子束照射治疗,并配合全身化疗。
2、在蕈样霉菌病的诊断过程中,医生会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,关注首发症状、淋巴结肿大出现的时间及其增长速度,是否伴有全身症状,如发热、盗汗、皮肤瘙痒和体重下降,非何杰金淋巴瘤还需询问消化系统症状。体格检查是诊断的重要环节,医生会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,注意咽部、乳腺、睾丸等部位有无侵犯迹象。
3、然而,文献表明, 蕈样肉芽肿中部分患者可以发生向大T细胞淋巴瘤转化,其诊断标准是MF病灶活检中大细胞数量大于25。 皮肤蕈样霉菌病,是原发于皮肤淋巴网状组织的恶生肿瘤,现已证实本病是T细胞,特别是T辅助细胞亚群起源的一种原发于皮肤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。
4、早期识别蕈样肉芽肿是一个关键步骤,需要谨慎区分其与其他皮肤病。首先,良性炎症性皮肤病如慢性湿疹、银屑病、体癣和药疹等可能在初期误导诊断,因为它们的症状相似。正确诊断需长期观察和多次活体组织检查,以避免误诊或延误治疗。
5、治疗的目的包括清除皮损,以提高生活质量,延长无病生存率和带病生存率。早期可采用仅对症处理的“期待疗法”,或皮肤靶向治疗。一般仅晚期患者考虑化疗。皮肤靶向治疗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、氮芥、卡莫斯汀、贝扎罗汀凝胶、PUVA、UVB、全身皮肤电子束照射、浅层X线照射治疗。
6、蕈样真菌病治疗主要以增强患者免疫力为主。多种疗法可使疾病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。局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在斑片期T1和T2阶段可用,高强皮质类固醇乳剂外用,T1患者完全缓解率可达63%,总有效率94%;T2患者完全缓解率仅25%,总有效率为82%。治疗后易复发。
银屑病的分型
银屑病主要分四型 寻常型银屑病 99以上为寻常型银屑病,可见蜡滴现象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。
银屑病可以分为寻常型银屑病、脓疱型银屑病、红皮病型银屑病和关节病型银屑病。每一种都有自身的形态特点,通过肉眼就可以分辨出来。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,又分为点滴型、斑块型、屈侧银屑病等,典型的表现为红斑、鳞屑性皮疹,刮去层层鳞屑,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。
银屑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包括血热内蕴型、血虚风燥型和血脉瘀滞型。
银屑病,也被称为牛皮癣,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。根据其临床表现,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类型,包括寻常型银屑病、脓疱型银屑病、红皮病型银屑病和关节病型银屑病。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外观和症状。最为常见的寻常型银屑病,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点滴型、斑块型和屈侧银屑病。
副银屑病的检查
但在大斑块状副银屑病的后期,真皮和表皮内可见许多不典型的淋巴细胞(即蕈样肉芽肿细胞)。对可疑的病例,可送检T细胞受体基因的DNA重排。
诊断副银屑病时,一项关键步骤是通过皮肤活检并使用显微镜来确认,这是与银屑病区分的重要环节。对于副银屑病的治疗,如果没有特效药物,通常会根据病症类型采取针对性的策略,可能是外用药物、口服药物,或者配合光照疗法。然而,与银屑病的治疗路径不同,其首要任务是明确诊断。
副银屑病是皮肤科比较少见的疾病,一般没有明显自觉症状病期会比较长。如果是急性苔藓样糠疹发作,会出现泛发性红色或者红棕色鳞屑性扁平丘疹,而且常常伴坏死、水疱、出血,皮疹会成批发生。
副银屑病是一组较少见的皮肤病。无明显自觉症状,病期长,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。急性苔藓样糠疹发作时,为泛发性红色或棕色鳞屑性扁平丘疹,常有坏死、水疱和出血。皮疹成批发生,检查时往往同时发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皮损。部分病例迁延日久或是淋巴瘤早期表现。
副银屑病又称类银屑病,患者主要表现为与银屑病患者相似的红斑、丘疹、鳞屑症状,自行鉴别难度较大,可于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鉴别,即银屑病患者的鳞屑易于刮脱,刮脱后可见透亮薄膜,刮破薄膜可见出血点,副银屑病患者的鳞屑附着紧密,不易刮脱,无薄膜及点状出血现象,也可通过病理检查进行鉴别。
在进行鉴别诊断时,可以参考以下几点:鳞屑较薄,基底炎症轻微,一般无或仅有轻微的瘙痒;发病部位不定,但一般不累及头面部、掌趾部位和粘膜;皮损一般无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现象;组织病理学方面,表现为非特异性炎症,不具备银屑病的典型病理学改变。